中心成果

本中心於「在地實踐」及「永續教育」基礎上,藉由「深化場域」實踐「場域理論」,達到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累積,提升居民關懷鄉土,加深對陽明山生態與綠能發展認同,結合跨域課程將大學青年與社區連結,形成共學環境。
當前主要實踐場域以陽明山地區、金山地區及北海岸為主,聚焦在以綠能創生為核心,將綠能意識與社區文化相結合,串聯在地村里組織、社區大學、NGO、社會企業平台及設備廠商等構成協力網絡。 運用工作坊、跨域課程、培力講座、社區共識營、地方訪談等方式,進入社區鄰里辦、國中小、活動中心,提升居民永續發展意識,解決「能源不正義」問題。
中心主要成果有三,分別為「綠能新文化」、「草山永續教育」和「光明場域創生」
「綠能新文化」方面,本中心所規畫之全台第一座校園公民發電廠於2021年8月18日正式啟用剪綵,標誌著「綠能X社區X校園」三方合作的成果,未來校園公民電廠收益將成為校園永續教育基金,培養及照顧弱勢學生,將綠能永續性轉化為教育關懷土壤。團隊的成功經驗,也吸引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組團至本校考察綠能基地,使本校公民發電廠成為「校園綠文化」標竿,完成跨校推廣、跨校合作、跨校共享目標。
在「草山永續教育」方面,中心與計畫實踐場域的社區創生組織進行低碳教育合作,如:皇后鎮森林、金山彩田米、坵隱農場、汪汪地瓜園、遠足生態農場。探索從關懷在地作物到永續生活,鼓勵學生及社區民眾認識碳足跡、食用在地食材、重視永續生活,與泉源國小合作推動綠能教學,並於陽明山中山新村推廣生態植栽,並規劃利用太陽能建立昆蟲植物的澆灌系統。通過舉辦「在地食光,食農教育工作坊」引起對於永續發展議題(SDGs)與惜食的高度動機與認識,並結合社會企業unpackaged.U商店,推展對於企業社會責任(CSR)認識。
在「光明頂場域實做」方面,109年度在陽明山地區里民合作(湖山里、泉源里、溪山里),進行社區景觀進行美化和綠能建置,以利生態觀光,執行有中山新村植栽計畫、泉源里社區防災太陽能模組籌設等。除2021年初啟用的「泉源里社區防災太陽能模組」之外,為達深化場域實踐,目前已在中山新村進行「第二座社區防災太陽能模組」的相關選址考察,與地方社區進行協調,以之前泉源里的建置經驗,籌設中山新村防災太陽能模組。本計畫另與湖山里共同辦理「藍染工作坊」,邀請當地藝術工作者顏世廷老師合作推展藍染工作坊,傳承社區傳統工藝,開展地方創生關注。對於地方青農的創意也給予關注,與泉源里合作,針對地方蜂場勘查評估進行聯合評估,以擴大USR對外連結與對內深耕。